小行星(596)Scheila上的撞击


概要

小行星(596)Scheila,在1906年被August Kopff用照相的方法发现,意外的在2010年末期抛出了一个尘埃云(被亚利桑那大学的Steve Larson第一个注意到)。这种双面特征(‘小行星’的轨道,‘彗星’的外观)使得它成为第7颗主带彗星。主带彗星的活动性被认为是在一些情况下(如133P)由近表面的水冰的挥发驱动的或由于其它方式,如P/2010 A2由最近发生的撞击驱动的,尘埃云是由撞击抛出物形成的。

Scheila的直径为113 km,比其它的主带彗星都要大。我们利用哈勃空间望远镜拍摄的两张开始爆发后一个月的图像来检查这个天体。

图:用哈勃空间望远镜的宽场相机3在2010年12月27日(左图)和2011年1月4日(右图)拍摄的两张(596)Scheila图像。小行星用“N”来表示。源于N的十字放射线是哈勃望远镜的衍射尖状物。弥散区“A”和“B”展示了从Scheila抛射出的微米大小的尘埃颗粒,这些颗粒受到太阳的辐射压力被向后清扫。反太阳方向用“AS”表示。投影的轨道用“O”表示。“C”表示一个薄的彗尾,这个彗尾或许由大量的较大一点的粒子组成。彗尾由于被源于Scheila的衍射针状物的叠加稍微有些不清楚。

点击查看大图,参看我们的论文,这里也可以获得pdf文件。

从两图中的形态和变弱(大约30%的差别)显示了Scheila的彗发是由冲击形成的,并于一个看不见的大小为35米直径的小行星在2010年11月或12月早期撞击Scheila产生的后果一致。

这样,Scheila就是小行星带里第二个已知的近实时撞击的例子。这个以前被认为是十分稀少,一致被认为不可观测的过程实实在在的进入到了我们的认知领域。

NASA Goddard空间飞行中心甚至制作了一段小电影来说明我们所认为发生的过程。非常酷!


柯伊伯带主页 彗星主页